索引号 | 000014349126104817700107745/2022-00005 | 发布日期 | 2021-11-09 | 发布机构 | 兴平市招商局 |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进新时代追赶超越,助推市域一体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意见。
一、把握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关键,紧盯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不断开拓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路径、凝聚招商合力,全面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基本原则。坚持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树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导向,眼睛向内看缺什么,向外看招什么。瞄准发达地区、优势产业,招引符合咸阳转型升级、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符合创新驱动需求的产业项目,打造地标园区、地标产业、地标品牌。
3.工作目标。深入推进“万(个)项(目)万亿”增资行动和“1335”区域发展格局打造行动,着力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好项目、大项目,全面构建“五主导、四特色、四新兴”“544”现代产业体系。
二、明确产业方向
4.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基础产业固本增效,按照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的思路,招引一批显示器配套及前沿产业项目;煤电、煤化和煤载能等上下游产业项目;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终端制造等旗舰型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等基地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构建电子显示、高端能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 5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5.构建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补链建群的思路,招引一批种、养、加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生产领域龙头企业;新型建材、智能纺织和高端服装加工企业;文化传媒、体育器材生产和文体康养结合型企业。构建现代农业、医药和医疗器材、新型纺织建材和文体康养等 4 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6.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突出新兴产业接续增量,以新基建为统领,引进一批高端橡胶材料、功能陶瓷、石墨稀等新材料项目;光伏组件及系统集成、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氢能利用等关键新技术应用项目;数字经济、5G 应用、工业互联网等新应用项目;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制造等新产品项目。构建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等 4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7.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围绕打造“双循环”要素集结点,以物流促仓储,以仓储促加工,以加工带产业,引进一批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配套、航空食品等企业,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投资贸易企业组团入驻,培育招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产业项目落户。
三、创新工作方法
8.紧盯重点目标企业。瞄准世界 500 强、国内 100 强、民营 100 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一手引进“链主”企业,一手导入上下游企业。突出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缺链部分,积极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项目招引的“葡萄串”效应。
9.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国家补短板扩投资和东部产业转移,开展叩门招商、以商招商、协同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经济区域项目。持续做好“百企进咸、投资兴业”活动,形成“请进来”招商的咸阳品牌。突出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投资促进活动的招商成效,有针对性举办主题招商活动,打造“走出去”招商的精品载体。
10.突出引智引才引技。紧盯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制定专项政策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创新团队来咸工作落户。招引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创中心。积极对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11.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全面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信息库、人才库“三库”建设,对标目标产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多渠道发布招商项目、产业动向、产业政策等信息,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靶向性和实效性。
12.做优招商承载平台。以承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成果转化为突破,发挥咸阳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龙头引领作用,依托新兴纺织工业园(科技产业园)、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项目聚集发展。加大 20 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错位发展,鼓励创建国家级、省级特色载体、产业园区,打造地标园区。
13.树立招商“投行思维”。推行、落实项目研判制度,根据投入产出比、科技含量、产业带动性、亩均贡献率等,设定产业与项目准入门槛和标准要求,建立第三方专业团队评估、科技和产业团队论证、政府专题决策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配足要素资源,大胆引进一批高成长性项目落地。
14.促进境外招商引资。积极谋划境外招商,对接境外知名龙头企业及核心技术企业,大力引进境外投资企业和外籍高端人才、科创团队。策划包装具有稳定国际市场、契合“一带一路”需求的项目,培育引进一批面向出口的生产加工型企业。
四、优化服务环境
15.加强要素供给。坚持依法用地、依规供地的原则,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政策。创新土地储备方式,加大腾笼换鸟、处置“僵尸企业”力度,盘活土地存量;坚持重特大招商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出台配套服务政策,推动招大引强;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建立产业投资促进基金,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撑。
16.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推行并不断优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制度机制。认真落实“一站式”办理和“24 小时平静工作日”制度,当好“五星服务员”,打响“墙外事包办、墙内事帮办”服务品牌;兑现招商承诺,营造亲商、安商、富商、优商的优质环境。
17.严格考评奖惩。实行招商引资工作季度点评、项目季度观摩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引进激励机制,按照 3:3:4 的比例,在开工、建设、竣工等不同环节分步兑现项目奖励资金。突出项目签约总量、重大项目占比、项目开工率、主要领导招商效能等指标,强化考核奖惩,表彰先进,通报、约谈后进,挂牌督办项目落地完成差的单位。
五、强化组织保障
18.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的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事项“部门承办”制。支持和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共享园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分别带队外出招商不少于 2 次;相关市委常委、各副市长每人每季度至少外出招商 1 次,每年不少于 4 次;各市区县委书记每季度至少外出招商 1 次,每年不少于 4 次;各市区县长每 2 个月至少外出招商 1 次,每年不少于 6 次。市县两级人大、政协机关要积极参与招商。市委、市政府每季度通报一次招商工作开展情况。
19.建立“链长”机制。夯实“链长”责任,分产业门类由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长”、职能部门牵头,负责项目策划包装、对接招引、落地建设、生产运营各个环节,形成一个链条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个小组,做精做强产业链。重点在引进 30 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上求突破。
20.加强招商专业化队伍建设。优化市县两级招商机构和队伍,强化职能、配强力量。选派优秀县级、科级干部组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 4 个招商队伍,分别负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区域招商工作,探索委托、授权埠外城市企业、中介、社团代理招商。加强全市各级干部招商引资新知识、新理论、新领域培训,提升项目策划包装、对接洽谈、推动落地建设的综合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