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组织机构 各镇(街道) 南位镇 村情简介正文
南位镇 村情简介 正文

董家村

索引号 00001434911610100016023864R/2022-00013 发布日期 2021-11-05 发布机构 兴平市南位镇人民政府

董家村位于兴平市南位镇政府正南约2公里处,东邻张里村,西接陈中村,北倚南位村,南与留位相连,1个自然村,辖三个村民小组245户,960人,现有土地1050亩。该村主导产业是苹果种植粮食生产为主。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董家村原名红花村,相传明朝时,因当地盛产红花,成为(兴平——泾阳县)交通要道,也成了药材交易重地,故名红花村。当时村南有两家车马店,村人称其“东店子”。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398年前),有董姓人从策村迁居此地,故更名董家村。

该村以董、李、马、刘姓居多。董姓是由今茂陵村的策村迁至今董家村的。因被誉为董仲舒的后人,所以董家村原城门上标有“三策故里”的门匾。在策村人迁至董家形成现在董家村后,周边的几个小庄(李家庄、马家庄、刘家庄)逐渐与董家村人融合,形成现在的董家村。

行政隶属及演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跃进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属三韩人民公社定周管区管辖,1961年成立董家村,归南位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归南位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归南位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9年政社分设,归南位乡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位镇政府管辖至今。

自1949年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董应事冯士孝董万虎董有亮董桂芳

刘日旬董荣森董有亮李志忠

历任村主任或大队长:

董万虎李春龙董有亮董团利  马明超

董志才   董文奇   董传进李秀梅

据村中老人说:“旧时董家荣轴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画象”。董永的住址称董家店,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编为《天仙配》并搬上舞台,而后有媒体报道董永系安徽人。村中有退休老干部称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谱》中还有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关于董永是否居住过董家村还有待于历史家们去考证。

村东有一座老爷庙,庙西生长着一棵参天古槐,树身之粗需三人合抱。可惜,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破四旧”老爷庙和古槐相继被毁。2008年村民又自筹资金在原庙宇旧址上重建老爷庙、娘娘庙各一座立庙会于农历六月十九日。每逢重要节日,村里善男善女都要去庙里焚香叩拜。董家村中间现仍存活着一棵巨大的槐树,树龄约500多年,高约20米,胸径1米,根深叶茂。

董家村人勤劳勇敢,民风淳朴,具有浓厚的秦人生活气息。且文化底蕴深厚。在新时代里曾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代表人物是全国自强模范、省残联委员董应龙。

董应龙,男,生于1931年8月,9岁时董应龙因飞来横祸,双目失明。1944年,董应龙跟随留位村人边明玉学习中医,在方圆十里八村诊脉、看病。1992年董应龙创办“兴平肝病医院”,他从1996年起,先后到过陕南、陕北,远赴吉林、黑龙江、江西等地。为灾区慷慨解囊捐献,十几年来,先后捐款3000万元。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称赞为“全国残疾人中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之一”,荣获“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及“助残先进个人的优秀代表”,作为2008年北京残奥圣火西安站第39棒火炬手。

李可军:男,生于1957.3,曾任宝鸡市工商银行行长。

李春孝:男,生于1932年5月曾任兴平县资料公司党委书记、西吴公社党党委书记。

冯士忠:男,生于1932年3月,部队副团级。

董家村主导产业:1、果业生产,其中苹果种植面积600亩,年收入220多万元。粮食生产面积400多亩,年收入100万元。2、养殖业,养猪、羊各5户,存栏300头,此项年收入总计10万元。3、建筑业,建筑队4个,近百十人常年在外搞建筑事业,年总收入120多万元。4、商贸运输业:出租车有15辆,年收入60多万元。5、劳务输出:在改革开放后,本村部分男女青壮年300多人外出打工,年收入100多万元。

近年来,村两委会领导班子狠抓苹果产业,积极联系市上农技部门,对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先后成功召开了苹果拉枝、修剪等项现场培训会,提高了果农的科技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放映科普电影30多场。最近村上群众自发成立了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每逢佳节都集体活动。现在每到傍晚,村中休闲广场上就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妇女们纷纷舒展身姿,翩翩起舞,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该村于2008年建成村级卫生室1个约90m2。2013年建成董家村两委会阵地,配套了设施在正完善之中。为促进村民的文化生活。村上还在群众娱乐的同时,党员干部领导参与和指导活动,也为村上增添了新的活动。

在建设新农村的活动中,该村先后硬化了村内所有街道和通村道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90%以上的农户修建了新房。30%村民家里修建了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现有机井6眼,埋暗管3000多米,可灌溉90%土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997年被咸阳市委政府评为“小康村”。

该村今后的发展规划:今后在一段时间内完善村委会阵地的配套设施,提高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鼓励和组织自发的群众文艺队活动,在两年内实现村内道路硬化,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村委会出面组织协调,组织技能培训。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和村民一起寻找致富新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