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策文件 市政府文件正文
政策文件 市政府文件 正文

兴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4349116104810160239447/2022-01084 签发时间 2022-05-16
发布机构 兴平市 发文字号 兴政发〔2022〕2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主题词 兴平市 人民政府 印发 20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的通知
发文日期 2022-05-16 有效性
名称 兴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兴平市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3日


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重要的一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贯通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聚焦聚力“一心四区六集群”,以“质效双优、赋能奋进”为统揽,主动融入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全力打造西安都市圈产业聚集高地,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纵深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城乡群众生活品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凝心聚力,实干笃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粮食产量保持在23万吨以上。

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坚持统筹施策,务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配合事项清单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年度计划目标,明确8个方面27项事项的责任分工。持续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不断完善主导产业链条,梳理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智能家居等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壮大提升一批具有兴平特色的产业品牌,打造产业链集群高地。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纾困帮扶,精准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支持10户重点企业和14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扎实推进实施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特别是促进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早日建成投用。注重培育新增长点,加大成长型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培育,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户以上。优化商业布局,以城区辐射店张、桑镇、西吴,形成“一心三点”发展格局,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通道,建立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进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提升改造,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15分钟全民生活服务圈”。鼓励发展新业态,积极培育夜间经济、体育经济等,大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层次,年内培育限上商贸服务企业13户以上。加快促进“教游娱食购住”一体化,抢抓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消费释放,以文为魂、以景为辅,实现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补欠增收。

二是紧抓项目建设,促进稳增长、扩投资。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牢固树立“高质量项目论英雄”理念,破除“等靠要”思想,主动作为谋项目、建项目,以项目承接好中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机遇。下势力茬建项目,统筹各方资源、要素、政策倾向年度确定的140个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落实“三包三促”责任制,坚持“月开工、季观摩”制度,明确市级包抓领导,列出开工时间表,建立责任清单和问责清单,狠抓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确保全部项目8月底前全面开工,确保14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76.2亿元以上。不遗余力争项目,加大跑省进部力度,深度对接和争取中央投资、专项债券和基础设施投资,确保2022年各领域项目争取资金有明显提升。扎实推动旧城改造、城市广场提升等城市更新工程,积极布局和推动实施城市5G、大数据应用等城市提质增效工程,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回升,年内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以上,债券资金需求规模突破30亿元。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加快释放融资平台整合及城投公司转型升级后的动能效应,促其成为市政府谋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理念招项目,扭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强化投行思维,围绕“433”现代产业体系,绘制产业链招商链图,沿链集聚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中小企业,招引实施一批支撑增量扩张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注重培育首位产业,补齐主导产业链短板,实施精准招商、高效招商,全流程服务保障招商项目落地,全年实现到位资金85亿元以上。

三是搭建创新平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兴平承载区,全面实施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两链”融合,加大路演、孵化等环节,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年内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瞪羚企业2家。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力争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着力打造省级创新示范县(市)。提升园区竞争力,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步伐,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瞪羚企业等培育引进力度,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和军民融合产业。强化运用“亩均效益”评价体系,提升工业园区的城市价值和吸引力。开工建设园区先进智造孵化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谋划建设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全面提升园区竞争力和承载力。深化产业融合示范,继续推进创建省级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园,以汤坊、桑镇、庄头、丰仪等沿镇办做大做强特色辛辣蔬菜种植产业,配套引进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企业和项目,不断延伸区域产业链条,深化产业融合度。搭建协同示范平台,围绕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两项试点任务,制定详细可操作工作举措,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接片区试点。积极创建阜寨草莓小镇,充分利用“草莓小镇”与周边大秦文明苑、宏兴码头、三产融合示范园的产业协同优势,打造全产业链“草莓”产业,形成沿渭区域东部向西产业引领带动效应。

四是强化基础保障,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提升区域承载力。精准对接咸阳西延,加快对接咸兴大道、星火大道等重点项目,高标准推进咸兴主干道建设,增强咸兴之间产业聚集区承载力,以阜寨、西吴托管高新区为契机,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同步建设。推动城市扩容,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区域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推进主城区向西、向南发展,以兴渭大道和104省道过境段为主轴,推动马嵬、庄头梯次融入主城区,承接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文旅示范区。打造北部增长极,依托咸阳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快兴店路提升改造,围绕店张街道区位优势和南位共管区政策机遇,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外联能力,加快推进西兴高速改扩建、连霍高速阜寨及西宝高速兴平西互通式立交建设,不断增强市域外联能力,加快推进跨渭河桥隧工程,加快城市南部与西部创新港连接,打造渭河沿岸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城市停车场、文体功能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广场提升改造等一批城市品质提升和更新改造工程,新增新能源公交35辆,开通兴渭大道、中心大街北延至莽山公园公交线路。全面创新升级智能化停车收费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强化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大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聚焦“工煤车尘燃”等主要污染源,精准施策治理大气污染。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加大固危废规范化处理。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定“双碳”目标,坚决制止“两高”企业落户。持续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强线路设备巡视,做好“煤改电”用电监测,强化应急抢修工作服务水平,保持市域能源供应稳定,努力实践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执法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财税、行业标准及社会信用评价等手段,调动市场主体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突出抓好排污口治理工作。加快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固流域安全防线,推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管护,建设优质粮食、良种基地,全市耕地面积,深入实施绿色高效“吨粮田”10万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现有各级各类示范园区为依托,围绕“粮果畜菜”提品质、树品牌,积极创建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有条件区域和园区创建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业科技产业园,全面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生猪生产,继续抓好其他畜禽、蛋奶和水产品生产。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抓好现有帮扶政策的调整和延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逐步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机制。有序实施乡村振兴,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村庄整洁庭院靓美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积极探索研究,形成“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体系健全、流转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全市农村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七是突出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兑现落实。统筹理顺现有各类产业扶持、招商引资、惠企助企等政策措施,统抓统管形成合力,确保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快速兑现,各项政策红利有效释放、落实到位。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以项目统筹各项要素资源配置,实行年度重点项目及向上申报专项债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优先供地、优先办理手续、优先享受各项政策。建立完善“亩均效益”评估体系,选择试点区域率先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采取工业用地可以先租后让,保障项目快速落地实施。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打造政务服务无界线、审批无阻隔、办件无差异、线上线下无距离、审批全程无卡点的审批服务新体系,积极推行政务服务新模式,建立“容缺办理”机制,“承诺制+副本”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代办服务体系。继续落实“证照分离”,不断丰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依托在线审批服务平台,按照“外部流程内部化”要求推动更多民生事项、高频事项集成办理,打造“十最”营商环境。

八是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民生各项福祉。做好民生供给保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提升原粮储备能力,有效应对粮油供应突发事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持续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就业72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推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跨省通办”,咸阳市域婚姻登记“全市通办”。促进公共服务提标扩面,继续推动做好农村九年制试点,加快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29亿元的秦岭小学教学楼等6个教育基础设施项目,民办学校学生占比压减至8.5%,持续深化学生资助工作改革。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联防联控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人物同防、重点人群管控措施。不断深入综合医改,加快市人民医院三级创建和市中医院等级评审步伐,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领域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骑行步道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演出、剪纸大赛、非遗展示等文化进基层活动。加快茂陵博物馆和贵妃墓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市域旅游接待基础能力和水平。


附件: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


图解:兴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点击查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